
我能找到自己最早写的文字是日记。我至今写过五本日记,记录了我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一五六年间的所思所想。现在看去,字体歪歪斜斜,错别字随处可见,也难称有什么让人流连的趣事可言;但于我个人来说,这是我喜欢记录的证明。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来自于某个时期自己着迷的东西,我总是喜欢写下来。这是一种习惯和偏好。
初中时我痴迷射击游戏《穿越火线》,痴迷到甚至手写了一部以其为背景的虚构小说《开火》(基本是2020 年鹿晗和吴磊主演的网剧《穿越火线》的桥段)。这部小说有多“成功”呢,当时班里的男生几乎全都看过且赞不绝口,以至于我在初三还写了第二部。
2013 年接触百度贴吧让我发现原来自己坐在家里、有一台电脑,就能听到几千里之外素不相识人说的话,而且还能即时评论反馈。2014 年我接触了 NBA 和篮球,迅速发现这才是自己的热爱所在并一直写到了今天。
看篮球的十年间我写过不少文章,林林总总数百篇上百万字。如果加上近几年在微博或知乎上不成文章的评论就更加无法计数。发布的平台从最早的贴吧,到虎扑,知乎,公众号,腾讯体育,微博,以及海外的 Reddit ,洋洋大观,有些已经不用甚至注销账号了。
这中间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我总是在被迫跳来跳去。现在可能在多个平台都有已经起步的账号,用“内容分发”,写一份内容发到各个平台去,但以前不是这样。我相信很多创作者都有类似的经历,自己某些文章只发在了某个平台,直接用平台自己的编辑器写完,没有备份。于是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时,这些文章就像搬家时墙上的工艺画,跟新家风格陈设并不相称。倘若强行带走,新邻居们也未必能欣赏这过时的艺术,索性就留在原处了。
2019 年的莫雷事件震惊了很多人。五年后的今天,不管你叫“反送中“”民运“也好,叫“颜色革命””暴乱“也罢,这件事本身不是我关心的——我好奇的是当时大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意识到这件事的国际影响。可能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地区性的、暂时性的、一般性的事件,因为平日里再大的公众事件,即使是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大众的关注度也不会持续太久。但因为香港不同于大陆任何一个省,这里的事件无法被政府压制,很快就会被全球媒体报道。考虑到 2014 年后全球反中情绪的逐渐高涨,这是一个难得的新闻点,自然也牵动政府最敏感的神经。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可能都以为体育是一片难得的净土,以为在这里你可以肆意评论而无需担心后果,因为讨论的东西围绕球场和运动员展开。我们都说体育是纯粹的,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这个地方,体育(或是 NBA)可能是少有的安全区。虽然不挣钱,但这个领域里的记者、评论员、媒体人可能享有远比其他领域更多的新闻自由。

莫雷事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那年火箭被封杀,停止转播也没有一家媒体报道火箭新闻,从业者和球迷纷纷自我审查言必称“红队”“马赛克”。作为威少球迷,当时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我没地方写赛后了(当时还没有用微博),虎扑甚至连火箭专区都没了。不过威少季前赛穿着唐装出现,我变得有恃无恐:“莫雷自己说的话关球员什么事”。后来我和一位火密一位威密,三人一起运营了“火箭之家”这个微信公众号,一年时间做到了 10 万+订阅。毫不夸张地说,那年我们是更新火箭内容最多的中文自媒体。考虑到大家都害怕没人做,我们成了数量巨大的火密/威密/登密获取比赛信息仅有的来源之一。我当时正上大二,有比赛的时候哪怕上课也得看完,因为比赛结束一个小时内就得出推送。我负责写赛后,通常篇幅在 1500-2000 字。现在想来,那是自己创作产量的巅峰,一个赛季写了六十多篇火箭文章,空前是肯定的,绝后也非常有可能。
后来莫雷辞职,转播和媒体报道恢复正常,这个号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一年同时赶上疫情,尤其是封城、停赛那几个月,我在家里有非常多的思考和迷茫:这个行业,甚至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不一样了?之前总以为经济会无限增长、生活一天好过一天、腾讯刚刚用五倍价码续约了新的版权周期… 这个路径突然看起来就走不通了。原来这么脆弱。
我甚至开始写起威少传记来。可惜至今也就停留在 2 万多字的篇幅,因为我越写越发现自己对威少生涯的理解还远远不够。但无论如何,2020 年我的想法有了非常大的改变,考虑到这是一个马上要从 19 岁到 20 岁的人,这个改变就更加重要。
从写作上来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追求“我想写什么”而不是“我得写什么”。这之前不管在什么平台,我的读者都是某一队球迷,甚至某一个球员的拥趸(威密)。这之后我的关注面更加广泛,虽然多是浅尝辄止。后来开始做微博、开始喜欢年轻一代的球员、甚至做 400 人计划这种东西,这些种子都是在 2020 年埋下的。
我这几年90%的创作内容在微博上可以找到。从各种指标来说,到今天这个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积累了一些知名度,但不喜欢我的人的数量还是比我想象得要多太多。
我非常吃惊的一点是,讨厌我的人对我的意见远远高于篮球认知。它们有人潜伏在我的微信联系人列表,默默窥视我的生活、然后搬运给这个团体内部消化。我的每条微博,甚至不限于微博,在很短时间内会被他们带到中文篮球圈的各个角落,超话、群聊、QQ、微信,它们甚至会去搜索我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每每听到朋友给我讲述它们的所作所为,我都会感到吃惊和沮丧。
这些已经完全不是“我不认同你的篮球观点”这么简单,我似乎是被绑手绑脚架在城门示众。虽说我不太介意分享我的生活,我也可能比任何同类型博主都分享了更多篮球之外的内容,但它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越界。它们闯进了我的生活,在干扰我的生活,而我对它们的行为无能为力。拉黑还有小号,而最重要的是:你无法改变它们的想法。
我在 2024 年之前的表达是相对无拘束的,而且会放很多生活内容、对篮球以外事情看法的分享。我不认为自己是 XX 中文网,我也不想把自己局限在“篮球博主”上,因为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和你一样的人。我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但这很正常,而且对于篮球很多具体问题的讨论本就是开放的。我不觉得我有流量导向的行为,为了讨好任何群体而说我不想说的话(这可能反而是我受困的原因),我只想说我想说的话。这个秋漠大概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今年有一件事让我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冲击:虎扑灰熊区版主”清对对大吊车“在攻击我的留言下公开站台,对我进行可笑的指控,比如说我在某些比赛后吹捧库里成分不纯、做灰熊内容是为了流量云云。这种“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你号称灰熊球迷怎么还能喜欢库里”的言论本不值得一驳,而且灰熊队在中国作为绝对的流量黑洞,第二条指控更是可笑;但作为一个版主站出来说这些话就很令人失望了。后来我反驳他的长文被删、账号甚至被封禁,一系列操作令人不齿。
我从这件事中感到沮丧的是:我是一个典型的因为莫兰特而关注这支球队的新灰熊球迷。我自发创作了大量灰熊内容、甚至做了第一个灰熊播客。这些内容至今给我带来的收益,从经济上是不值一提的,从声誉上更是不显著(因为灰熊在中国根本就没多少球迷)。一个所谓的球队专区版主凭个人好恶质疑我的创作动机,不说良心被狗吃了,大概我也会下意识产生一种“我到底有什么病要给你这个群体创作内容?”的疑问。
可惜我还是来孟菲斯了。我不需要反复强调,因为证明自己的热爱是个很愚蠢的问题。我知道我在干什么,哪怕国内的灰熊球迷认为我的行为都是在作秀,这跟我喜欢这个球队又有什么关系?我在享受体育,享受我热爱的东西。这份满足感是没人能夺走的。
现在距离我来美国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在一个如此特殊的城市(可以看这条),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有追求内心平静的迫切感。我不应该在这种时候还被太平洋那一头的人牵绊、去为它们的不喜欢而影响心情。我需要喘口气了。
我最早是从马未都先生那里知道“博客”这个概念的。大约是 2010 年前后。当时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父亲总会在晚上把我喊到身边,给我读马未都的博客。

马未都是我父母和我都敬仰的人,我父母尤甚。父亲无论何时提起总称“马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家里书架上陈列着他在十几年间出版的多本著作;母亲则认为马未都“太有文化”,我猜测和她学生时代的经历有关——母亲初中时就写过一整本诗集,虽然未到能出版的程度,却也能反映她对文学的热忱。大概有写作习惯的人对于能著书立说的作家都有某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即使她的工作总是繁忙劳累,早出晚归,但我记得当时广西卫视有一档《收藏马未都》的节目,每到临近播出时间她总会招呼爷俩放下手里的事情、和她一起坐在电视前观看。
马未都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作家之一,可能仅次于郑渊洁。马先生的文章总给我一种自由、无拘束的感觉,语言平实,好像他就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后来他的视频节目“嘟嘟”正是这种形式)。我在阅历、写作储备、文学素养上难以达到他的境界,但这种生动、讲述感极强的文字风格是我追求的。
说人话。但这件事好像现在特别难做到。我们的创作总是禁忌太多,我不用知乎的原因之一就是涉及政经问题全是黑话缩写昵称,搞得一头雾水。更糟的是,现在连讨论篮球都变成这样了——随意打开微博评论区,难以看到结构工整论据详实的见解,反而一堆黑话和阴阳怪气。我猜测篮球领域没那么多禁词,但说人话好像越来越困难。
我这一年来已经很少去评论别人了,也几乎退出了所有篮球群聊。我会关注一些创作者,我也很想和他们合作创作一些内容。但这个圈子在 2023 年似乎经历了一些变化,开始帮派分化,开始斗争。技术性的讨论变成了思想斗争,马上就变成互相的揭老底和人身攻击,挑逗群众斗群众,最后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不知道的以为这行业蛋糕有多大,利益冲突这么剧烈,抢夺话语权这么重要,实际是瞎胡闹。
安可觉得我是理想主义者,帕克提到有人觉得我更愿意当懂球者的桥梁,其实没怎么复杂。我热爱这个运动并且想投身这个行业,所以我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好。有一句话叫“体育在中国就是垃圾“,话粗理不粗。这个行业在中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且目前看起来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困难。这时候每个身处其中有声量的人应该意识到自己有一种责任:做一些让行业更好的事。不管是吸引更多人关注,还是产出更好的内容。我不觉得自己有多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我怀疑的是很多人其实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行为是短视的,除了一时的嘴上刺激或是“清高”什么也没得到。
我希望弄一个博客,在这里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容(比如上面这段,我大概不会发在任何社交媒体上)。我并不指望这里的内容获得反响,但“创作自由”本身就是我更在意的东西。
是为第一篇。